看似“小毛病”,实际“大问题”。耳鼻喉科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极高,严重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身心健康。
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儿童耳鼻喉疾病吗?(诶,没孩子的别急着走,早晚得了解)
中耳炎
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(连通鼻咽腔与中耳腔,起调节中耳气压作用)不通畅或阻塞后引起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。
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腔的唯一通道。当出现外感、鼻咽部疾病(如鼻炎、鼻窦炎等)时,炎症就会沿着咽鼓管蔓延至中耳腔,引起中耳粘膜水肿,粘膜下毛细血管增生和通透性增加,血管中的血浆渗出到中耳腔形成积液,引起中耳炎。
与成人咽鼓管比起来,儿童的咽鼓管更平(接近水平位),管腔更短,内径更宽,所以炎症更容易进入中耳,引起分泌性中耳炎。
三到五岁的儿童,80%—90%都患过中耳炎。所以当出现以下症状时,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:
1·听力下降
急性中耳炎病前大多有感冒史,以后出现耳痛、听力下降,伴有自听增强感。有时候会随着体位变化听力时好时坏,还有些慢性患者自觉阴天耳聋加重、晴天耳聋减轻。一些孩子表现为对大人的呼唤不理睬,被误以为注意力不集中。
2·耳痛、堵闷感
急性起病期可出现耳痛,多数表现为耳堵闷感。婴幼儿、儿童多以拽耳朵为主要表现。
3·耳鸣
多呈间断性,症状一般不重。
腺样体肥大
腺样体肥大也是就诊于耳鼻喉科儿童的常见病与多发病,系腺样体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,从而引起鼻堵、张口呼吸、打鼾、中耳炎、呕吐、消化不良、晨起头痛、白天嗜睡等一系列局部及全身症状,对患儿的日常生活甚至成长会产生一定影响。
腺样体位于鼻咽顶后壁交界处,形如半个剥皮橘子,表面不平,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,2-6岁时为增殖旺盛的时期,10岁以后逐渐萎缩。
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常伴有厌食、呕吐、消化不良等现象,继而引发营养不良;长期夜间打鼾憋气会使患儿处于缺氧状态,全身器官功能紊乱,引起生长发育障碍。同时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,情绪多变、夜惊、磨牙、盗汗、尿床等症状;甚至出现晨起头痛、白天嗜睡、学习困难等表现。
儿童鼻咽腔狭小,如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,可引起耳、鼻、咽、喉等处的局部症状。
1·耳部症状
由于肥大的腺样体阻塞咽鼓管咽口,引起鼓室负压致鼓室黏膜渗液,同时妨碍咽鼓管引流,从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;而肥大的腺样体可作为致病微生物的“潜藏室”,病原微生物容易逆行至中耳,引起化脓性中耳炎,出现耳痛、耳闷胀和听力下降等症状。
2·鼻部症状
常并发鼻炎、鼻窦炎,有鼻塞及流鼻涕等症状。说话时带闭塞性鼻音,睡时发出鼾声,严重者出现睡眠呼吸暂停。
3·咽、喉和下呼吸道症状
因分泌物向下流并刺激呼吸道粘膜,常引起夜间阵咳,易并发气管炎。
4·腺样体面容
由于长期张口呼吸,致使面骨发育发生障碍,颌骨变长,腭骨高拱,牙列不齐,上切牙突出,唇厚,缺乏表情,出现所谓“腺样体面容”。
小儿急性喉炎
小儿急性喉炎是以声门区为主的喉黏膜急性炎症,多在冬春季发病,婴幼儿尤为多见。该病多起病急,病情进展快,主要表现为声嘶、喉鸣、阵发性犬吠样咳嗽、吸气性呼吸困难等。严重者出现面色发绀、烦躁不安、鼻翼扇动、出冷汗、脉搏加快等症状。